看完今年WWDC之後有一些感想
來記錄一下....
Mac OS X 10.8 和 iOS 6 從每個細節都和Google/Android宣戰的這點就不多說
已經有相當多的文章一樣一樣的把每個功能捉對分析過了
我自己感覺到最大的意外,是OS X的走向
從Lion發表以來,我一直覺得Apple接下來OS的走向會是把iOS和Mac OS合而為一
LunchPad、AppStore、更加重視的觸控版手勢(甚至為此特地做了Magic Trackpad)、傳聞沒停過的ARM版Macbook Air...等等
這些特性都讓我覺得再兩個版本之內,OSX和iOS之間將沒有界線存在
於是會看到一個次世代OS - 或許會更名叫Apple OS - 安裝於ARM架構的MBA上發表....之類的
屆時iPad和Mac之間的差距將完全只剩鍵盤,而iPad也會有比現在更開放些,至少開放到可以在App Store上安裝輸入法
不過在今年的WWDC看完之後,我又覺得這並不是Apple目前訂調的走向了
我本來期待看到一個更像iOS的OS X和一個更像OS X的iOS
隨著發表的進行,確實是看到這兩個OS都有了很多變化,但是並不是像我想像的彼此吸引
實際上這兩個OS都是被吸向了另外一個重點:iCloud
iCloud才是Apple接下來OS的重點走向
而Mac和iPad的定位也和我們既有生活中的感受相同:一個是Desktop Usage,另一個是Mobile Usage
同樣都是Personal Device,但是使用情境和定位不同的情況下,UI/UX的方向也迥然不同
兩者同樣都大量整合了iCloud的元素,但用起來很明顯可以感覺到絕對性的差異
以Notification Center來說,iOS是On Screen Overlay,相當直覺,Mobile使用的情況下本來就不是那麼適合Multi-Tasking
但是在Mac上就不是On Screen Overlay,而是測欄滑出
為什麼不承襲iOS的從上往下滑出?也不使用Overlay?
根據我自己的生活體驗,猜測的有兩點:
1. 在寬螢幕的情況下,視覺上在左右兩側是比較有餘裕的。從上方擠個長長的List下來感覺並不舒適。
而且Overlay的情況下也不方便和其他程式互動來多做些事情。
2. 在平日使用桌面的過程裡,我們總會有需要把手從鍵盤上往左右兩方移開的時候。比方說:
接電話
翻桌曆
寫或讀便條紙
按計算機
拿螺絲起子、烙鐵、斜口剪...之類的工具
想要些什麼額外的物件加進「現在這個Session」的時候
我們已經很習慣會往左右伸手了
當然也會有人是在上方安排個空間,朝上取用這些東西
但是在人體動作上,向左右伸手還是會比向著螢幕的更上方要來的容易取得東西
體會到這兩點的時候,我強烈的意識到這次兩個OS的各自改版
並不是誰要遷就誰、或者提高未來維護上的簡便性而去做出向彼此靠攏的動作
兩個OS是各自朝著另一個不同的目標前去,而且彼此都有一個使命:把這個Device的使用體驗做到最好
換個角度說,要讓Mac的使用者繼續對Mac愛不釋手的最好方式,不是讓Mac變得更像當紅炸子雞的iPad
而是讓Mac在既有的使用體驗上更加淬鍊,讓人更覺得還是非得要留台Mac當正房才像樣
至於當小三當的很稱職的iPad,也理所當然的把小三的誘人之處再凸顯
使用者陶醉在左右逢源的快感之中,也陷入Apple的生態圈永無逃離的一天...
這次看著WWDC的過程裡,我一度產生了以下的幻覺:
「嗯?這樣iPhone就變得很好用啦,不需要Android Phone了吧」
「哎呀,這個新Safari的Bookmark Sync/Read Later真方便,還把網址列跟搜尋列合一了,可以把Chrome丟掉啦~」
(反正Google也不打算把Chrome放到Android 4.0以前的版本上,況且Chrome吃CPU/RAM也吃太兇了)
「PhotoStream真不錯呀,相較之下G+的自動上傳簡直就是小老鼠上了燈臺就下不來」
「Calendar和Contact好像也都可以改用iCloud的....乾脆整個都不用Google的服務算了」
「哎呀,這SIRI真棒,以後不用Google了,都SIRI就好啦~」
這些幻覺可以吐槽的地方很多 XD
冷靜下來想一下就會知道其實iCloud還是有很多部分還不是真的好用到背後會有龍飛出來
但是如果願意對Apple獻身的話,相信整套用起來應該是非常非常愉快的經驗呢....
真恐怖,這樣Apple真的要變成掌握一切的老大哥了
Google振作點吧!!!
--
說到獻身....就想到霸王蛋蛋貝黑利德的經典「奉獻」梗
不過那個畫面很容易嚇到人,所以還是改用QB梗吧
2012/6/15
WWDC 2012觀後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コメン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