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25

0
Retina Macbook Pro

從結論說起,我買了一台Retina Macbook Pro

雖然這已經不是我第一台Mac了
但之前兩台Macbook Air都是在Sofmap買的中古品
全新的Mac對我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相簿的開箱記錄:


和Mac的緣份說來奇妙
最早有打算買Mac是在2007年
第一代的Intel Macbook Pro確定支援Bootcamp的時候
當時規劃了65K的預算打算抱一台當工作機使用
然而卻在一個早上沒睡醒又趕著騎車上班的日子出了車禍撞上一台BMW
65K的預算活生生的全賠給對方當修理費去了

在那之後,對Macbook Air極度心動
礙於價格和預算問題,一直到2009年才以30K的價錢買下第一代MBA
大約一年半後將這台脫手、補了點價差再換了2009年小改款的第二代MBA

MBA是台很棒的機器,但是總是在某些場合下會有捉襟見肘的情況
13吋1280x800的螢幕雖然是很中規中矩的規格
但是在OS X的字型渲染方式下中文字其實糊的很不好看
Low Voltage CPU的性能也不太能滿足我目前的工作型態所需

從去年開始聽說MBP及將會有新的Design,厚度將會和MBA看齊、螢幕將會是Retina等級
這些消息對我來說彷彿是在預告自己及將會要買下這台新機器一般
直到今年Macworld的發表會,終於看到機器的真身,開始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研究這台的規格
本來還對厚度有些顧忌、對於電池更換的難度感到不安
但是實際觸摸到機身後幾乎是當場就決定了會買下這台機器

於是,我終於買入了近年來第一台新品Mac


這台Mac用了一個多月,確實是很讓我愛不釋手
不過最讓我感到詫異的不是這台Mac本身帶給我的價值
而是買下了這台Mac對我所代表的意義…


我人生中的第一台Notebook是家裡出的錢
2002年春季改款前的VAIO GR 3F/BP
當時心中真正想買的機器其實並不是GR
而是VAIO傳說中最特異的機器C1
然而C1的價錢從來就不是普通的數字
當時規格上是Flagship的GR低歸要價63000
性能只有不到一半的C1要價卻是更貴的67000
對於當時仍然需要性能來做正事,還是學生的我來說
是沒有臉跟家裡拿錢來買這種超高價玩具的
但是看著全日通的VAIO討論區上前仆後繼的開箱文
仍然是心癢到一整個不行

於是我給自己立了一個目標
「未來有一天我也要變成像這個討論區上的這些人一樣
 可以用自己的錢,想買C1就買C1,要什麼規格就什麼規格
 不用跟任何人妥協任何事情,也不用為了價錢和性能妥協」

在那之後隔了些年,熟悉了Sofmap銷售模式的我從秋葉原入手了一台二手C1
在那之後又隔了些年,出車禍之後的一段時間,我從台灣Y拍入手了一台二手G1
兩台都是二手的,都是花自己的錢,都是讓我猶豫再三才花的下去的錢
都是舊規格、性能不高的機種,但也都陪著我在工作過程中上山下海了好一段時間

在那之後不久,我再次來到秋葉原,入手了一台二手初代MBA
在那之後又不久,在新宿Sofmap再入手了一台二手二代MBA
兩台都擔任了我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工作主力機

然後,因為工作需求大幅改變的關係,MBA不再能提供我足夠的性能
工作主力機就轉換到了公司的一台ASUS G73JW
這台17吋大怪獸陪了我半年,性能是無懈可擊沒錯
但是重量和體積也完全不是開玩笑的等級

然後,我入手了Retina MBP
沒什麼猶豫,沒什麼擔心錢的問題,規格也沒什麼煩惱

多年前立下的目標,我達到了
同時這也是我出社會自己賺錢以來第一次買一台全新的Notebook
在BicCamera裡信用卡刷下去的時候還沒有特別意識到這件事
直到開機開始使用了,才發現原來這台Mac成了我人生一個特殊的里程點

ともに次の段階まで頑張りましょう



0 コメント:

 
Template from Ireng Manis modified to suit for Live a Vagr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