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技術空洞 Lost Technical Capabilities 著者:宮崎 琢磨 |
這本書是幾個月前在誠品逛街的時候買的
身為一個VAIO中毒者,看到書上標著跟SONY有關的東西總是會不自覺的拿起來瞄兩下
一開始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的出身
宮崎琢磨初入社的時候是1998年,一直隸屬於IT Company,也就是VAIO的團隊
在2005年的時候決定退社
這七年的時間剛好是從VAIO震驚業界開始
中間經歷了VAIO不明原因的越來越不有趣
到後來推出的產品很少看到驚人的新技術
翻了翻序言、大綱,感覺應該我會很有興趣的題材
說不定這幾年來對SONY、VAIO的疑問都能獲得解答
--
從2002年初買下GR之後,就脫不了隨時注意VAIO動向的習慣
2003年的時候曾經讓我大大的驚訝了一次,是在TR發表的時候
TR的出現本身不是什麼值得吃驚的事,吃驚的是C1消失了
1997年VAIO草創初期的NB市場,是先以All-in-One機種切入,這機種後來輾轉進化成為F系
但真正把VAIO的知名度打開的,是接下來的505,重重衝擊了全世界的NB市場
讓各大PC廠商無不爭相模仿其外型與功能設計
接著下來98年的C1、99年的XR
分別再開啟了「渾身充滿嚇死人的技術」的叛逆機與「性能最強NB」的旗艦機
從這時候開始一直到2003年初,VAIO的產品線都不脫這四台機種的脈絡
2002年應該可以說是VAIO的全盛期吧,各式各樣的機種推陳出新
每一台都有各自不同的新點子在裡面
雖然也有人覺得VAIO淘汰機種的速度太快了
不過在那個時候,「機種汰換速度快」也是VAIO的特色之一
畢竟,喜歡SONY的人通常也都很愛玩新東西
MANIA廠商+MANIA消費者,這是當時SONY的存在型態
然而進到2003年,我開始對VAIO感到不對勁了
TR的出現 = C1的消失
我和許多VAIO控都有一樣的疑問:
C1為什麼消失了?VAIO中集結了最頂尖技術、VAIO精神渾身代表的C1為什麼消失了?
就算如許多人所說的,C1的定位由TR繼承了(在這同時一代名機SRX也跟著消失了,許多人認為是跟C1一起被整併進TR中)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期待TR內具有相當程度的尖端技術結晶?
就我的觀點來看,沒有
TR的架構在當時的PC業界確實是嶄新的設計
但是那並不是出自SONY的嶄新設計,而是出自Intel新發展的Pentium-M平台
真正能代表SONY設計理念的(也是大家認為繼承自C1的)Motion Eye
卻是個所有TR User棄之如圾的存在,畫質低劣之外還外加一定年限後會自毀
明明有C1搭載的CCD原件,卻棄而轉用技術還不夠成熟穩定的CMOS原件
另外就是,當大家著眼在那個既有技術Motion Eye的時候
我在意的是C1的錄影功能不見了
C1剛出來的時候,確實是以Motion Eye的存在驚豔業界
不過到2003年的這個時候,也已經是使用了5年的技術了
實際搭載已經用了5年的技術根本就沒啥好拿出來討論,更何況TR搭載還是品質降級的劣等品
C1到後期M系真正值得拿出來書寫的是MPEG2 R-Engine這個用於錄影使用的晶片
雖然因為外接盒(C1玩家間俗稱尿袋 XD)體積太大這件事備受揶揄
但如果實際使用過的人就會知道,C1拿來錄電視影像的畫質之好
即使是現在市場上新拿出來的電視卡也沒幾張能跟他比
更何況M系的CPU只是顆貧弱到不型的Transmeta Crusoe
就整個產品設計面來看,C1最後的兩款MSX、MZX可以說是SONY精神的極致表現
可惜的是,後來就再也沒有C1了
長久以來,我一直期待VAIO再次推出C1
所以當聽到Type C推出的消息時,我確實有興奮了一下,不過一看到照片馬上就失望了....
13.3吋的螢幕,傳統CCLF而不是LED背光的、拿掉獨立顯示卡、音效晶片拿掉Sound Reality改用Intel整合式....然後又重又厚?
這只是肥胖、低價格版的SZ吧?C1的影子完全看不到....
Type C有一陣子還被揶揄是Type Cheap,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SONY的期望落空後,我也曾經試圖從其他廠商身上尋找C1的影子
很可惜的,大部分都只是皮毛皮毛的東西
VAIO自己的產品線,從TR之後接著是T、TX
都是把Motion Eye拿掉、身型類似C1的設計
不可否認的,整台NB體型的縮小需要高度的集約化技術
從這個角度來看T和TX是有相當高技術含量的
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創新、或者震撼之類的
就算是再後繼的TZ......
更高度的集約化技術、輔上Motion Eye(還是畫質很糟的CMOS)、OneSeg錄影、
電池改回用大家懷念的Cylinder式設計....
但其實冷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TZ的Design,其實說穿了就只是走回去C1M系的設計概念罷了
雙硬碟(要犧牲光碟機)的設計確實很令人驚豔,可是只有Owner Made可以有這樣的選擇
而且....
Macbook Air一出來,TZ簡直就是無容身之地....
於是,本來想要花7萬左右買一台新NB的我,最後選擇的是二手的G1
因為總覺得最近的VAIO很多地方都很半弔子
既然如此,與其花全額還不如花半弔子的錢就好....
為什麼SONY會搞成這樣?
我其實一直很好奇,但是沒有特別去查找
很巧的,這本書裡所寫的,正好給了我所有需要的答案....
--
書的結構,是從VAIO的興起開始
接下來從VAIO的衰落開始切入SONY體制上的問題
最後談到SONY在音樂關連事業上致命的失敗以及自己的離職
書裡談述的內容相當廣泛
包括有技術性的、策略性的、經營面的內容
幾乎可以說是作者在SONY的心得報告
不同人看了這本書可能會有不同的感想
單刀直入的說我的心得吧
1. SONY是怎麼搞到現在這麼慘澹的?
ANS:經營者的性格給SONY植入了宛如癌症般的不良文化,以及管理階層的策略失誤
SONY會出問題,是從大賀典雄領導的時代開始埋下惡因
近乎恐怖統治的大賀時代,培養出了不敢對上級發表意見的一群"YES MAN"(對上級的要求只敢說YES的人)
這群人一直到出井深之繼任後依然存在
長期只聽上級指揮的上級管理者,已經被培養了無能的基因
換言之其實沒有辦法給領導者提供協助,跟一般小職員一樣只會聽命行事
出井深之本人是個很勢利的人,對技術人員相當輕視
認為SONY傳統的電子製造是經營上的包袱
凡事若要決策,均以金錢數字為依歸
然而,像SONY這樣的公司,是靠著"品牌力"在維持經營的
換句話說,SONY之所以為SONY,是因為SONY在意的一向是錢以外的東西
SONY製的東西通常都比較貴,但是有其特別的地方、技術過人之處
換言之,重點是在"感覺"這件事情上,而"感覺"是沒辦法金錢數字量化的
出井體制之下凡事以錢為衡量,最終造成了SONY全管理階層只看數字的惡習
因而再也無法推出新穎有趣的產品
新技術通常得花許多錢、新概念通常難以證實其可賣性
以Apple的Macbook Air來作為實際例子好了
電池不能更換、沒有立體聲喇叭、只有一個USB,其他全部靠無線技術
這樣的設計消費者能夠接受嗎?如果不把東西實際做出來賣,其實很難驗證
Apple的作法是,以超薄超輕巧、高度技術含量、合理價格作為訴求
讓使用者自願忽略Macbook Air其他的缺點
過去SONY是這種做法的佼佼者
最常被人拿出來討論的就是U101這個Model
當時的Intel正從P4-M這個並不怎麼省電的Mobile CPU(一般笑稱其實沒有M的P4-M)轉換到Pentium-M的時代
當時Intel的產品規劃中,Mobile CPU裡是沒有賽揚的
賽揚只是給桌上型PC用的廉價版CPU
但是VAIO卻達成了一個創舉,在U101上搭載了Pentium-M架構的賽揚
名為「超低電壓版Mobile Intel Celeron Processor 600A MHz」的CPU
由於名稱和當時的CPU命名方式迥異
剛上市的時候讓許多人懷疑SONY在騙人,因為Intel的網站上還查不到這顆CPU
有趣的是,不久之後Intel就宣布了新產品:
Pentium-M的廉價版‧給NB使用的賽揚‧也就是後來為大家所熟知的賽揚-M
有沒有覺得這個故事似曾相似?
Macbook Air搭載的Core 2 Duo是特別包裝版的Santa Rosa架構
TZ至今數次改版了,平台架構卻仍然只維持在Napa Refresh
原因就是一般Santa Rosa的晶片比較大,整合不進TZ裡
所以只能求其次用舊的Napa Refresh,晶片才有比較小的包裝
像這種Intel特別量身打造提供的產品
以前是SONY才做的到的事呢,現在卻變成Apple的獨角戲了
曾幾何時開始,SONY不再有這種冒險創新的精神
根本的原因在於太過重視錢,進而過度在意銷量、價格這些數字指標
使的管理階層一瞬間從激進縮成保守,限制了所有新創意的發想
最終失去了SONY本來的品牌價值
另外一個可以印證這件事的,是書中沒有提到的一件事
在我Blog左邊有個VAIOethics的連結
曾經有篇文章是作者參加了TZ的產品座談會心得(作者的工作似乎是IT業界記者)
こんな感じで最初はメディアに公開されている話も多かったですが、次第に本音トークがwww
ここにはかけない内容ばかりなのであれですが、なかなか楽しかったです。
今後も是非こういう企画はやっ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ね。
とりあえず、SSD+HDDのストレージ構成で仮想ドライブ作成(以下略ww
上面文字的大意是,開發者其實在構思TZ時,曾經有過許多構想但最後未能實現
其中一項是不搭載實體光碟機,SSD+HDD的方式提高效能和容量,然後以虛擬光碟機的方式來處理掉光碟的需求
換言之,VAIO的開發陣早就思考到了與Macbook Air類似且更優的構想
把光碟機拿掉後,同時做到提升效能和保有大容量(Macbook Air目前只能容量和效能二選一)
但是沒能成為標準Model,甚至沒有搭載和開發相關軟體的原因是什麼?
看過宮崎書中對於管理階層的描寫,幾乎可以清楚的想像那個畫面....
當企劃人員在會議上提出構想時,管理人員拍著桌子罵「那有客戶會想要這種莫名其妙的設計!」
Macbook Air那漂亮的銷售成績宛如狠狠的回賞了這些管理人員一巴掌哪....
過度的著作權保護也是一個重要的例子
Walkman這個名字,全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Walkman曾經是「隨身音樂」的代名詞
但是SONY維持了將近20年的品牌,卻在21世紀初期短短的2、3年徹底潰敗
所有曾經在2000~2005其間用過SONY的Walkman的人其實都知道原因
莫名其妙的著作權保護以及沒有意義的高價
當時的Walkman,重視著作權勝於一切
為了防止使用者任意散佈音樂而做了各種保護
這個想法的出發點或許沒有錯,但是卻導致了一個致命的結果
SONY Walkman = 貴又不好用
在這同時,有另外一個概念開始普遍的散佈
Apple iPod = 價格合理而且挺好用的
這樣的對照,結果不言自明....
追根究底,是因為SONY自己擁有SONY BMG這樣的音樂事業
在大賀典雄時代買下了BMG、Clumbia兩家公司,跨足音樂和電影產業後
不但給SONY帶來瘋狂的資金缺口(賺進來的不夠後面花)
也帶來了致命的觀念 - 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保護和使用者的方便性是完全衝突的概念
越是站在著作權保護這一側的製造商,東西會越沒人買
偏偏SONY同時具有電子製造業和內容製造業的角色
最後從結果來看,SONY投資內容製造業的決策簡直就跟慢性自殺沒兩樣了
前面TZ搭載虛擬光碟的構想被撤下,極可能也是著作權保護的概念作祟所造成的結果
管理階層的問題,最終改變了SONY的體質
為了削減成本,人事單位展開異常的裁員 - 以工程師為主的裁員
對SONY這樣的電子製造業來說,把工程師裁員根本就是自殺
把第一線負責設計、製造的人趕走了,誰來設計和生產?
宮崎在書中還提到,工程師中甚至是以和音響技術有關的人員被優先裁員
面對Apple的猛攻,SONY的反應卻是如此,會搞到市場整個讓出一點都不奇怪
管理階層這種破壞性的管理,最後摧毀了基層員工的信念
公司不再愛員工、員工不再愛公司
這樣的公司,怎麼可能不衰落呢?
2. 在宮崎身上看到的,曾經是我自己理想的縮影
看完這本書,不由得的會回想起自己為什麼要加入現在這家公司
當年在一個機緣下,老師找我來公司當了工讀生
我很喜歡當時的公司,工作環境還不錯、同事們的氣氛也很好
工讀半年,最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怎麼架設出一整個Linux Based、應用dhtml概念的網站
當兵期間陸陸續續有回來,大略知道公司有在做硬體也有軟體
那時候,我隱約的覺得,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有硬體、有軟體、要思考客戶的需求、了解市場,提供整套產品
濛濛懂懂的,最後我進入了這家公司
三年多來,迷惘過、困惑過,雖然一直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確實就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還是有某些地方不太對勁....
或許,是市場面向的不同吧
會有想要做R&D的想法
是因為我喜歡SONY的東西、崇拜SONY的東西
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像SONY的人一樣做出這些有趣的東西
雖然實際進了業界以後發現,我不是R&D的料
但是卻運氣很好的佔到了一個位置,把所有產品設計關連的東西都接觸過了
從2006年真正掛上PM的頭銜開始我就在思考
自己的下一步究竟是什麼?
老闆建議我往業務方向走、或者考慮往管理職方向走(不過所有人都認為我不是管理的料)
但是不管哪一條路,心中都有些不對勁的感覺....
前一陣子,我感覺到自己"似乎"希望能成為CTO這樣的角色
廣知各種技術、能夠為公司的目標調配指派各種人力、物力的資源
最終為公司創造出價值....這樣的角色
但是,心中某處,又揮之不去過去有過的想法
希望能夠站上世界舞台,能夠活躍於亞洲地區的想法
看完宮崎的書,我發現宮崎在SONY的角色,就是我理想中的角色吧
SONY的企劃人員,需要熟知各種技術,最好就是這方面的宅
溝通、協調各單位,開發出自己理想中的產品
必要的時候前往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去尋找資源
原來,有這樣的工作型態存在
原來,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企劃人員,而且要是世界級的大公司
令人感到難過的是,宮崎在這樣的角色上做了7年,然後從SONY離職了
宮崎從SONY離職的時候大約是28、29歲,正是我現在的年紀
很微妙的感受呢....
不過宮崎在書末有提到,如果有機會的話
是希望能回到過去的SONY那樣的環境的
換言之,宮崎不是對樣的工作內容失望而離職,而是對SONY失望而離職
!
有些時候,這樣的巧合是很有趣的呢....
3. 其他一些先前不知道的豆知識
比方說,曾經每隔一陣子會去注意一下的QUALIA系列
2006年時已經被停止掉了
這麼說來....2005年去東京的時候還有去一下銀座的SONY大樓
當時的確有看到QUALIA,東西都做的很不錯的一個系列,但是價格也高到我不可能考慮入手
重點是,2007年的時候我連SONY大樓都沒去了呢....
另外像是Sound Reality這顆晶片
原本我以為只是個SONY以往也慣用的宣傳手法,大概就是好一點的音效晶片吧
看了書上寫的才知道,這顆Sound Reality堪稱史上‧地表最強的音效晶片呢
此外就是對於久多良木健的評價
PS3以來,世人對他大多嚴加撻伐
這本書發行時的2006年4月,PS3還沒發生嚴重的挫敗
宮崎對久多良木健的評價與期待極高
認為他是「信念之人」,是能夠帶領SONY走出困境的唯一人選
「PSX的失敗」是SONY內部在評價久多良木健時常用的指標
宮崎則認為PSX只是整個PS系列的大成功(完全扭轉遊戲主機市場版圖)中渺小的一個失敗
但是2008年的現在,回頭看PS3的事情
不知道宮崎又會怎麼評價久多良木健呢....
書看完以後,有到網路上找一找其他人的書評
大多數人對這本書的看法都是差不多的方向
「同樣是撻伐SONY的書已經有太多了,但是這本確實有一讀的價值
原因無他,作者是個才三十歲左右的,一直在開發現場工作的人
比起過去的類似書籍來說,這次的角度特別不同
尤其對比著『SONY本社六階』來看現場族與本社樣的異同處會顯的更有趣 」
估計下一本讀書心得應該就會是這本了吧....
![]() | ![]() | ソニー本社六階 著者:竹内 慎司 |
另外,有一個書評比較特別,作者似乎是以前在SONY的人事部門待過的人
他提出的幾句話相當有意思,以下為節錄
「ソニー精神」は、いまやキヤノンに
「自由闊達にして愉快なる理想工場の建設」はここ数年ソニーから消えてしまい、そのDNAはいまやキヤノンにあると言ってよい。
駄目にしたのは誰?
.45歳以上55歳以下の堕落
.35歳以下の不完全燃焼
嗯,不完全燃燒哪....
不禁會開始思考....
我自己的話,現在燃燒了多少呢?
2 コメント:
MacBook Air是有內建喇叭的,不過只有單聲道而以...
啊啊,規格上沒寫,我以為他連聲音都用藍芽喇叭來傳
單聲道的話就跟G1是一樣的了....
張貼留言